说说拖延
- 保持积极的心态,采用积极的语言
- 分清生活的主次,亲情、健康优先于学习、工作
- 轻松地玩乐,高效地工作
- 着眼当下,抛开对过去的叹息和对未来的彷徨
-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工作习惯:分离生活与工作;制定有效可行的计划;随时开始比整点开始要好
- 奖励自己,认可自己的每一点进步,不要太在意一些不完美
- 每天坚持一些好习惯
上周看了豆瓣上的《攻克拖延症--经历记录与心得分享》,加上昨天又看了一遍文中推荐的《The Now Habit》PPT,对拖延有点体会,做点归纳总结:
拖延原因:拖延源于自我的高期望与追求完美,害怕失败与不完美的心理使得我们选择了拖延这一自我保护措施,将失败的“危险”延后。对于相对重要的任务,自我的高期望使得自己不轻易去动手实践,而选择先去做一些相对容易而不太要紧的事情,直至最后的时间节点来临,急迫地赶出一个可能并不理想的成果。有时赶出的结果让人满意,自以为是高效,又反而会内在地鼓励拖延的进行。
举个文中的比喻更容易理解:(1)在地面上走过一块长木板;(2)在百米高楼之间走过一块长木板;(3)在百米高楼之间走过一块长木板并且自己这边的房子在着火。(1)时没有危险,我们走得很轻松;(2)时因为存在危险我们选择了拖延;(3)房子着火意味着最后的时间节点,驱使我们不得不行动。
面对一个任务,任务本来像是放在离地面上不高处的木板,而我们的高期望使得木板被不断太高,直至我们自己都却与行动了。那有什么对策呢?1)慢慢降低木板的高度,逐渐放下内心的恐惧;2)在木板下铺好安全网,做好最坏的准备,想好退路。
高期望带来了对自己的严要求。当一个既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时便会有负面的情绪,会引起内疚,内心的独白是“应该如何”“必须如何”。“应该”“必须”这些词带着驱使的暗示,显得冷淡而缺乏动力;最好是把消极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:
(a)“我必须得、不得不” vs “我选择,我打算要”;
(b)“我必须完成” vs “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”;
(c)“这任务太大了“ vs “我可以每次做一小步”;
(d)“我一定要完美” vs “我也可以是人(意即人都是不完美的)”
(e) 我没空娱乐休息” vs “我一定要有时间娱乐休息”
以下是针对拖延的习惯可以做的一些改变:
工作中只有实际操作才能减轻任务带来的压力与焦虑,碰到大的事情应化为一个个小的目标一点点地去解决,即使并不完美也没关系,可以一点一点地来完善,只要不断地开始做了,事情就慢慢地会顺利起来,大的事情也就一点点地走来完成了,注重过程做出选择比关注结果更容易让人放松投入全力以赴。
做事之前,惧怕、拖延。
一旦开始着手,也就没什么了。
[回复]
晴枫 9月 9th, 2010 上午10:20 回复:
@Pei, 说得好,就是这样
[回复]
不怎么喜欢拖和爱拖的人
[回复]
晴枫 9月 7th, 2010 下午9:50 回复:
@远走高飞, 拖延多数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,估计谁都不喜欢拖
[回复]